鋼鐵等產能輸出新思維
走出去的不僅僅是產能,更伴隨著裝備、技術、標準、人才乃至資本。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為化解產能過剩尋找對策,去年年底,一個名為“李計劃”的概念進入人們視野,為解決過剩產能問題開辟了新的天地。 所謂“李計劃”,是指李克強總理去年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的中哈產能合作計劃。該計劃把哈薩克斯坦基礎設施的巨大缺口與中國富余、優質產能對接起來,契合了雙方利益、需求,一提出就受到廣泛關注。其核心是“合作、互惠”。 中哈產能合作 去年11月,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哈薩克斯坦提出了新經濟政策“光明之路”計劃,其核心是加強本國的道路等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12月14日,李克強出訪哈薩克斯坦與納扎爾巴耶夫總統會談時,不失時機地提出建議:我們為什么不在“光明之路”上進行深入的產能合作呢? 李克強從哈薩克斯坦的經濟計劃中發現了中哈間最大的互補、最大的契合點,成功將中國富余的優質產能和哈薩克斯坦基礎設施的缺口結合起來,從而引起哈總統的極大興趣。這場原定交互傳譯半小時的會談,也因此不斷“加時”,變成了一個半小時的同聲傳譯。 會談結束后李克強向媒體表示,雙方取得“超出預期的成果”。而納扎爾巴耶夫則大贊李克強務實高效的外交風格。他說:“我們雙方的產能合作計劃,可以命名為‘李計劃’!” 次日一早,李克強與哈總理馬西莫夫共進早餐時,再次就深化產能合作深入磋商,并初步達成一份涉及基礎設施、公路、住房領域的總價值180億美元的大單。 李克強總理訪哈結束后,哈薩克斯坦方面迅速調整了“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以便更好與中哈產能合作計劃對接。到今年3月27日李克強與馬西莫夫再次相見并舉行會談時,中哈產能合作已經有了成效頗豐的進展。雙方簽署了涵蓋廣泛領域的33份產能合作文件,涉及鋼鐵、有色金屬、平板玻璃、煉油、水電、汽車等領域,總金額達236億美元。 對于下一階段如何深化合作,李克強總理提出三條建議:一是便利產能合作的相關人員往來,開設“特殊通道”;二是在合作早期以中方人員為主的基礎上,加大對哈方工人的技能培訓;三是為相關項目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馬西莫夫也提出三條加大合作的構想,希望為中哈產能合作進一步“加碼”。李克強表示,中方始終保持積極的態度,有關部門將就此進一步商談。 關鍵是合作互惠 事實上,在尋找化解過剩產能的對策時,產能輸出一直就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選項,也有許多企業身體力行進行了探索、嘗試,但效果似乎不如人意。一提過剩產能,似乎就意味著高耗能和高污染,并不是所有目的國都愿意接受,而且有一廂情愿之嫌。 此番李克強總理提出的產能合作,之所以受到熱烈歡迎,關鍵是里面注入了“合作、互惠”的內涵,使產能合作的含金量大為提高。 在今年兩會上參加河北代表團討論時,李克強總理特別強調,“我們轉移出去的產能,必須嚴格遵守環保標準,要對人類負責。” 外交部非洲司司長林松添在談到中國與非洲的產能合作時表示,與非洲國家的產能合作,不是把中國淘汰的、落后的產能轉移出去,中國絕不會走西方殖民者的老路,也絕不會以犧牲非洲的生態環境和長遠利益為代價,而是要尋求互利互惠、合作共贏,把中非發展真正結合起來。 李克強在談到中國產能輸出時,總是強調,不只是“富余”的產能,還要是“高水平、優質”的產能;不光是產能輸出,還要連帶裝備輸出;甚至幫助建廠、培訓,帶動當地就業。 出訪哈薩克斯坦時,李克強曾表示,“中國有充足的、高水平的裝備產能,性價比高”,“使中國的富余產能得到更多利用”,“中國愿將先進產能、裝備在中東歐國家就地建廠開展生產,也可以帶動中東歐國家的就業”。 也就是說,中方提出的產能合作是一攬子、系列化的通盤考慮,走出去的不僅僅是產能,更伴隨著裝備、技術、標準、人才乃至資本。其中包含著有溫度的人文內涵。在哈總理馬西莫夫提出“項目配套建設培訓中心”的建議時,李克強立即表示“完全贊成”。他說:“中方愿意與哈方一起提供人力資源支持。我們的企業也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希望哈薩克斯坦新一代的工人能從這里誕生!” 對外合作新范式 與哈方簽訂合作協議剛過7天,李克強總理就主持召開了中國裝備走出去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座談會,表現出趁熱打鐵、積極推廣的姿態。李克強在會上指出,許多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和推進工業化的需求很大,而我國很多裝備和產能質優價廉,綜合配套能力強。支持中國裝備走出去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在擴大產品進出口的基礎上疊加產業出口,不僅注重消費品更注重投資品出口,既利當前、更惠長遠,能實現各方共贏。這有助于頂住經濟下行壓力、拓展我國發展新空間,有利于相關國家加快發展、擴大就業,并可為中國與發達國家合作開拓第三方市場創造更多機遇。 中哈在產能合作上取得的成果已經受到了各方的關注,中方也有意把這種合作打造成一個互利共贏的樣板,探索中國和其他國家進行產能合作的新模式。 “這幾個月,總有其他國家領導人詢問我們和中國的產能合作是怎么搞起來的?能不能和我們也進行這樣的合作?”馬西莫夫風趣地說,“我總是告訴他們,等我們先和中國合作好了,基于和中國合作的經驗再跟你講。” 就在中哈雙方簽署合作協議的當天,李克強密集會見了來華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的外國領導人。印度尼西亞、亞美尼亞、斯里蘭卡等國都談到了產能合作問題,各國對這種合作方式普遍表示接受和認可。 與非洲國家的產能合作也在積極推進中。 外交部非洲司司長林松添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和非洲國家出于各自需要的產能合作迎來歷史性機遇,將推動中非經貿關系在未來一段時間持續快速發展。 林松添說,過去中非經貿合作主要集中在貿易領域,雙方貿易額從2000年的10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去年的2200多億美元。然而,中國對非投資規模較小,雖然在過去十年增長了近50倍,但依然不到300億美元。 林松添說,未來中非互利合作,尤其是投資合作,將在產能合作的背景下加快發展。李克強總理去年訪問非盟總部時提出,力爭實現到2020年中非貿易規模達到4000億美元左右,中國對非直接投資存量向1000億美元邁進。 |
|